南京旅游
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使旅游者对中国有客观而全面的了解。因此,在
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考虑旅游者的背景。例如,汉语中经常使用“莺歌燕舞”形容祖国的
欣欣向荣。然而,如若它被译为“Every where orioles sing and swallows dart”,外国游客接收的信息就只是一些鸟在休息。根据语言顺应理论,它应被译为“the ambience of prosperity”。
中国历朝历代名称的翻译也是旅游
英语翻译的一大难题。如1986 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片宣传册中出现了如下描述“隆国殿,俗称大殿,明宣德二
年建成,位于瞿昙寺最后一间院内。(谢佐,1982)”这类引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翻译得当,会吸引游客观赏。
否则,游客在感到迷惑时可能失去兴趣。中国人不难理解“明宣德二年”这个表达法。或许我们并不确切了解它的具体时间,但知道它指明朝的某段时间。但对于外国游客,它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模糊甚至奇怪的概念。如果译者把它翻译成“the second year of Xuan De of Ming Dynasty”,他们会感觉不知所云。因此,此类翻译应该标示出具体时间,如“Longguo Hall was completed in the second year of Xuan De(1427 A.D.), Ming Dynasty.”据此,外国游客能够对于这个悠远年代有更准确的了解。
除此之外,很多中国名胜古迹的名字涵义相当丰富,译者不能简单地采用音译的方法。例如,著名的拙政园,如果被翻译成“Zhuozheng Garden”,虽然在形式上保证了音的相似,但却失去了该景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更能体现它的意蕴。类比也是较好的翻译方法。如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可译为Chinese Cleopatra,而民间的“月老”则被翻译成Chinese Cupid。济公博物馆的墙上有这么一段文字。“Ji 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此类翻译是使用类比法的优秀案例,这种方式能够使外国游客产生亲切感,同时也符合他们的交流和认知习惯。
最后,短语翻译也是重要内容。例如,导游希望带领游客游览其他景点时应使用恰当的引导词。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导游可能会说“This way to the Exhibition Hall!”。但这句话对于西方游客来说过于冗繁,最好的表达是“This way, p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