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8讯 (记者 吴琼静)李克强总理在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有权不可任性”的新提法引来无数网友点赞,而在今年全国政协的发布会上,发言人吕新华的“任性”一词刚出,大家都将同情而又期待的目光投向了会场的
翻译。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潮词,在对外传播中如何才能用外语精准又生动地表达呢?中国网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
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
网络新词怎么翻?结合上下文语境灵活处理
黄友义委员认为,网络新词、生活中的新词层出不穷,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在平时就应该有一个敏感度,还需要积累,听到一个新词,就首先自己琢磨琢磨,该怎么翻译。新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因为新,所以很多用法没有固定下来。比如政协发言人用的是,“反腐,党和群众都很任性”,平时网络上用“有钱、任性”这样的用法,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从技巧上来说,需要翻译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灵活地处理。
政治名词怎么翻? 紧扣原文 再添加说明
不仅是网络新词难翻,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提法和新词也同样考验翻译的功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发了全国上下的热议。类似“四个全面”这样,既简单有力,又有着丰富内涵的词语该怎么翻译?
对此,黄友义委员认为,中文提出来以后,外语在翻译的时候,就不能“任性”。首先必须紧扣中文,然后找到相应的外文,在翻译的过程中,因为这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不能百分之百的字对字、句对句。在具体的处理技巧上,需要一个很简短有力的词来指代,然后再对具体涵盖的内容、背景等进行一定说明和诠释,这个解释和说明是一定需要做的,否则外国受众是听不懂的。
黄友义委员进一步表示,自己在担任政协委员履职期间,也在过去的提案中多次建议,要第一时间将中国政策做对外解读。如果我们自己不率先进行解读,而是被国外先解读的话,不一定能很准确地解读出其中的含义,甚至发生解读错误。其次,过去研究中国的可能只限于学者和专家,但是现在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对世界上其他57亿人的生活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受众就不再是少数外国专家学者,而是广大的外国普通民众,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更照顾到对中国不了解的外国民众,考虑到让他们能听懂。比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黄友义委员举例说,在组织编辑这本书的过程当中,在中文组稿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外国人可能需要了解什么,也对讲话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做了大量的说明和介绍。书籍一经推出就在国际社会反响强烈,目前外文版已销售20万册,由于供不应求,现在还在紧锣密鼓地加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