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译协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在聘的
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然而现在我国每年引进新书就达1万多种,3万多册,
翻译完全跟不上市场需求。另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翻译已成为了银发工程。在译协登记在册的翻译家,平均年龄为59岁,不少90多岁的老翻译家还躬耕于埋头苦译的格子间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加速普及,一批年轻的“局外人”正撑起翻译界的另一片天空,网络译者正成为炙手可热的掘金新贵之一。
2002年,20岁的韩斌第一次从书店买到一本中文版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从此就迷恋起那个魔法世界来。与英国的“哈迷”相比,他与哈利·波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晚了5年。
2007年7月21日,作为资深“哈迷”的他参与了中国网络上最张扬的一次民间翻译行动,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简称“哈7”)英文版全球同步发行后的9天内,他所在的“霍格沃茨翻译学校”就将700多页的“哈7”翻译成了中文,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官方中文版在3个月后才推出。
“霍格沃茨翻译学校”成立于2005年,是一个独立的“哈迷”组织,5位院长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当年组织过一次“哈6”的网译,但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力。“哈7”的翻译者都是从哈利·波特的“粉丝”中招募的,主力是大学生,还有不少高中生。一个15岁的男生叫德里克(derek),他虽然顺利通过了考核,但因为词汇量少,翻译起来很吃力,但他不肯放弃,白天念书,晚上溜到网吧赶进度,熬夜翻译到凌晨4点。他们的翻译和讨论完全在网络上进行,qq、msn闪成一片。“跟一大群与你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非常默契地讨论一些问题,那种归属感,被认同的感觉,非常美妙”,韩斌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