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博大精深,别说让老外如坠雾里,即使是
翻译人员,有时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因翻译出错,有时让人笑掉大牙。夏威夷大学有位女教师是京剧迷,到中国留学多年,在外来的京剧迷圈里算得上是资深的了。即便如此,她在翻译《玉堂春》剧本时,把“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的“大街”翻译成“高速公路”,将“与我那三郎把信传”中的“三郎”翻译成“第三个丈夫”。乖乖,这个笑死人不偿命的京剧迷既没有弄明白汉语的基本含义,又没有弄懂中国历史常识。《玉堂春》是根据冯梦龙的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而成,故事以明朝为历史背景,那时,地球上最好的路是官道,砂石路而已,何来高速公路?多亏这女戏迷没有翻译《杨家将》,否则,美国人一定纳闷得要命,杨家的儿媳妇咋有那么多丈夫?
但有些时候,翻译出错可就后果很严重了,甚至因此有人丢了性命,这事谁摊上谁倒霉。金熙宗完颜亶皇统十一年夏天,龙卷风席卷了皇宫,熙宗怕极,以为这是上天对其为政不满,便打起了“罪己诏”的主意,诏令掌制学士张钧起草诏书,合该张钧倒霉,服侍的是个肆杀、嗜酒的主子,不免脑袋别在裤腰沿子上了。诏书中有“顾兹寡昧”及“渺予小子。”之言,其实,这两句话用在制诏上,是以帝王恳请上天看顾的寡闻无知的谦卑话,是常用以自称的套话。熙宗问这句话是啥意思?参知政事萧肄或者是个草包,或者他与张钧之间存在更深层次的芥蒂,反正他歪曲了原意,在熙宗面前对张钧使出要命的绊子:这个汉人是借文字骂皇上。熙宗惊问其故,萧肄持章翻译说:“寡者孤独无亲,昧者不晓人事,渺为瞎眼,小子为小孩儿。”熙宗大怒,遂杀了倒霉的张钧。其实,金熙宗少年时受教于汉人大儒韩昉,还是很懂一些汉文的,不至于对用在诏书里的套话不懂的,若不懂,大可垂询张钧,似有懂装不懂之嫌,此疑问之一;疑问之二,萧肄是奚族人,他对汉语的理解不在熙宗之上,缘何不懂装懂?或许,这是金熙宗假借翻译之手玩弄的权术。后来,新主完颜亮质问萧肄“学士张钧何罪被诛?尔何功受赏?”萧肄无言以对。
看来,翻译这活计来不得机械,更藏不得猫腻在里面,需要善谋之。如今,再拿“肚子里有一根竹竿”去翻译“胸有成竹”,俄罗斯人会不会着急地问“怎么不赶紧去医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