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
重工/船舶
石油装备
安防/智能系统
新能源/环保
冶金矿业
化学化工
五金配件
教育培训
旅游文化
摘 要 “道”与“技”的关系是中国翻译教学界普遍忽略的一个问题。作者从翻译教学的弊端入手,阐明技能化教学以及“道”与“技”的失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用美学教育观说明了重“道”的意义和翻译教学中平衡“道”与“技”之关系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道”与“技” 关系 翻译教学 美学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wisdom”a`nd“techniques”in translation teaching is neglected by the
translation circle in China ,which results in the orientation of“technique teaching”a`nd failure of personne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 translation teaching , in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 should focus on the
“wisdom turn”or“culture turn”,and the balance of“wisdom”a`nd“techniques”.
Key words “wisdom”&“techniques” relationship translation teaching aesthetics
一本《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1 ] ,系统地梳理了自满清以来的翻译教学史。表面看来,翻译教学发展似乎如日中天;但如果细心地比较一下传统与现代的课程设置、教材编撰、人力资源等情况,便不难发现,中国的翻译教学(含科技翻译教学) 实际上已走入歧路:从京师同文馆学员八年的学习安排[2 ] 到抗战时期延安外国语学校的教学内容[3 ] ,从20 世纪50 年代到90 年代对翻译教学目标的界定[1 ] ,可以看到翻译教学从通才教育到技能渗透的演变过程。在教材方面,由张培基等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和吕瑞昌等编写的《汉英翻译教程》作为主要通用教材被沿用了几十年! 在这两本教材中,前者“用了5/ 6 的篇幅归纳、介绍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后者在20 章的内容中花了19 章“通过译例介绍汉译英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4 ] ,对技能培养的偏重由此可见一斑。在人力资源方面,师资现状、译员水平和生源问题已成为现代翻译教学的一大隐忧。至今连一部完整的科技翻译教程也没有编写出来。在物化社会,一切都被计算经济所削平,工具理性使手段变成了目的,教师变成了商人,理论也变成了商品[5 ] 。教育思想的物化使师者“传道授业”的涵义越来越抑囿于纯粹的技巧灌输,译界的作品“克隆”现象,理论研究中的平庸与迂回手段以及由于水平、道德问题所导致的质量问题[6 ] [7 ]都从不同侧面印证了“道”与“技”在教学中的失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可以想象,在一个高度整合化的社会,在权力话语尚未完成分割的语境中, “在‘翻译学’被列为语言学(一级学科) 中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 之下的三级学科[1 ]的尴尬处境下,要突破翻译赞助人(pat ronage) 的主流意识操纵进行某种实质上的改革是多么艰难。”然而, “道”,作为一种“智慧”的象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学术态度”的同义词在教学可以操作的范围内应该也能够获得应有的地位。实际上,在“技能”化教学已获高度重视的今天,“道”的渗透应该成为教学的新亮点,“道”与“技”的位置应该趋向合理、平衡。
传“道”,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意义是多维的。“道”所弘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修养、一种价值观、一种人生态度或一种本质性的东西。“道”,制约着翻译主体对翻译立场的确定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制约着教师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尤其在物化经济社会,传“道”,作为一门塑造灵魂的艺术,可以“救赎我们的心灵于商品化之中”(阿多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