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
重工/船舶
石油装备
安防/智能系统
新能源/环保
冶金矿业
化学化工
五金配件
教育培训
旅游文化
这三层关系。这三者似乎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关系:宏观理论代表最高水平,能起宏观指导作用,但作用较小;处于中层的微观技巧涉及面较广,能解释较多的具体现象;语言实践能力处于最低水平,但却是翻译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现以笔者自己为例来说明语言能力的重要性。笔者虽已研究过各种理论,包括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三美论”、“超导论”等,但仍不能像许那样译唐诗宋词,因为自己语言功底不行。再以前面译例2 中的Even a clever housewife 为例,可将其改成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这不是归化、异化层面的分析可解决的问题,而是语言问题。
甚至一流异化理论专家也可能在批评别人错译时强调“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实践水平,那他的理论研究只能是盲人骑瞎马”。[14]例3. Elton was the very person fixed by Emma for driving the young man out of Harriet's head. She thought it would be an excellent match; and only too palpably desirable, natural, and probable for her to have much merit in planning. 爱玛认定,哈丽特只有看上别的人,才会忘记马丁先生,而最合适的人就是埃尔顿先生。她觉得这两人是难得的一对,一定合天意,顺天理,她从中撮合必然成功。(张经浩译:《爱玛》)
该异化专家认为,“这句译文中包含着一个严重的缺陷:译者由于忽视了后半句too … t o …这个结构,又误解了merit 的意义,因而把本该理解为‘她觉得这两人十分般配,只是显然太称心如意,太合乎常情,太容易撮合了,她策划好了也未必有多大功劳'的一句话,”草率地处理成了上译。
该异化专家认为别人对英语的理解是错误的,其实他自己的理解是错的。“too…to …”是否定意义的结构,但“only too … t o …”是肯定意义的结构, 如I'm only too glad to accept your invitation。笔者咨询了一位加拿大籍教师,他也认为例3 是积极的意义。这位异化专家所犯的错误不是历史文化误读,而是语言误读。
如果英语功底不行,有时翻译一句很简单的汉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何将“李白诗二首英译”
(《中国翻译》2003 (4)) 七个字译成英文?试看以下几种译文:①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Bai: Two Poems (p.94). ②English Translation of Two Poems by Li Bai (Li Bai's Two Poems/Two Li Bai Poems).③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Bai's Two Poems. ④ English Translations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Bai's Two Poems. ⑤ Two Li Bai's Poem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译文①的意思似乎是李白用英文译了两首汉诗,错。译文②中的Translation 是抽象名词,通常不指具体的译作,可能是指对翻译的研究,因此可能与译文③相似。译文③中如使用 the,则显得十分高傲,似乎只有我才能对李白诗歌英译进行全面研究。译文④、⑤均为正确英文。目前尚无翻译理论能够指导我们如何避免错误译文,给出正确译文,我们最需要的无疑是语言基本功。
语言功底在翻译中确实至关重要,但它不是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翻译理论工作者的主要研究范畴是宏观理论与微观技巧。其中后者比前者涉及面更广,更具应用价值。目前的各种宏观译论只能起到宏观启示作用,而且不同的人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而翻译技巧有时能提示出比较刚性的客观规律[15]。还有不少翻译技巧虽然不能像数学公式那样指导实践,但仍有较强的启示、示范功能。
例如学过汉语范畴词省略技巧的学生往往能举一反三。学过将“蒸发现象”、“紧张局势”、“自满情绪”简单译为evaporation, tension, arrogance 后,学生很可能会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将“准备工作”、“ 现代化建设” 简单译为preparations, modernization , 而不必是preparatory work,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总之,翻译理论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解释、启示作用,但作用小于语言实践能力。在翻译理论内部,当前受到冷落的翻译技巧能起到较大的作用。目前译界的研究往往跳过了中间层次的微观技巧,从而造成了(宏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 翻译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展望
根据以上金字塔的三层关系,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理解当前译界的主要争论。当实践派否定翻译理论时,因其强调了基础最雄厚的底层——语言实践能力,因而有其道理。他们否定的往往是在顶层的、与之相距较远的宏观理论,较少攻击处于中层的翻译技巧。但是,虽然语言能力重要,却不能代替翻译理论,不能为丰富人类知识作出贡献。此外,各种翻译理论毕竟对翻译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与解释功能,因此不应完全否定。
宏观理论家或纯理论家目前已基本放弃了第一道防线,承认对实践无直接的指导功能,但正顽强地据守第二道防线:对翻译实践有宏观的解释和认知功能。其实这种将具体应用与宏观解释截然分开的论点未必可取。只要能够描述、解释,就意味着发现了若干特点或宏观规律,因此也就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测,从而能对研究对象加以控制、调节,也即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指导、应用的功能。
当然这仅是宏观上的指导或启示,不是自然科学的精确制导。在以上例2 中,如果译者受目的论的影响,便可能超越微观技巧层面,从译文读者、译语文化可接受性的角度来审视技巧的选择,从而影响译文的效果。但由于宏观理论与实践分别处于金字塔的顶部与底部,其间隔有微观技巧,因此宏观理论对实践仅有微弱的宏观启示作用,人们认为两者脱节也是不足为怪的。
目前讨论研究的重点似乎是宏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如参照以上金字塔,便可轻而易举地看出,我们更应注重研究宏观理论与微观技巧的关系(因为这两者距离接近)也应研究整个理论(宏观理论与微观技巧的综合)与实践的关系。遗憾的是,理论界对这两种关系研究甚少。
近几年的宏观译论研究热点往往停留在二项对立的简单层面,缺少细化分析。以译例2 为例,若仅用归化/异化、交际/语义翻译等宏观理论,甚至难以解释一句常见成语的各种翻译。而二十年前的统编教材《汉英翻译教程》[16]则介绍了成语的七种译法,分出了七个层次。当然此书缺陷在于未能从历史、文化、源语社会、目的语社会等宏观立场来审视习语翻译技巧的运用条件和效果。如果我们能将西方译论与中国微观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有望突破二项对立,建立一个连续体。假设以归化为0,异化为1,其间便可容纳多种其他折中处理办法。此外,也可考虑建立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树形图,用以包容各种翻译技巧。这种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有利于依托传统翻译技巧来进行细化研究,又有利于依托宏观译论来解释某种微观技巧的启动机制。
为了弄清宏观、微观理论的启动与运用机理,有必要引进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实验,取得量化的成果,以便将翻译理论建设成“一个可证实、可证伪的体系”[17]。以译例3 为例,我们相信该异化专家不可能不知道It is only too … t o …是一种肯定句型,但在译文分析时为什么会按否定句型去理解呢?现笔者做出三种认知假设:①主语it 与only too 相距太远,干扰了他的认知思维;②palpably 这个单词较难,干扰了解码的心理过程;③only too 与to 之间相隔7 个单词,干扰了解码。据此,我们可设计三句相应的句子:
①it would be only too …(也即缩短it 与only too之间的距离);②it would be an excellent match; and only too desirable…(删去难字palpably);③it would be an excellent match; and only too palpably desirable for her to …(缩短too…to 之间距离)。
此外再添上最简化的第④句:it is only too good for her to have it。然后我们可将原文及以上四句在英语学习者中进行大规模测试,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调查差异的显著性,从而发现有价值的客观规律。估计①、②、③的难度系数介于原文与第④句之间,而进一步对比①、②、③的难度系数则有利于揭示究竟是难字还是距离更可能干扰我们的认知心理过程,更容易影响翻译的准确度。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方法可能比当前的关联翻译理论更能排除主观臆测,可望为丰富翻译理论、改进翻译练习题的选择与翻译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统计学已经渗透进入不少文科领域,包括教学法、语言学、文学,如能进一步扩展到翻译学,可望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