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专业翻译公司华博译漆经理整理发布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文学
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那么这就要求翻译不只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在运用恰当风格的语言形式,通过艺术的再创造,
重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这也就是神似。《傲慢与偏见》这部巨著是一部讽刺幽默的喜剧,作者的手笔辛辣而深刻,那么更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忠实于原文的风格,才能让读者充分领略作者杰出的写作风格。再以下面的译段为例。
原文中有一段:“An invitation to dinner was soon afterwards dispathed ;and already had Mrs.Bennet planned the courses that were to do credit to her housekeeping. . . ”这段文字中“do credit to”这个词组的原意是“为?增光”。那么我们来看看两段译文中对这一关键词的不同译法。燕山版的翻译为“不久就发出了宴会请帖,本内特太太早已计划好各道菜,都是能为她挣得持家有方的美名的?”而译林版的则翻译为“过了不久,贝内特先生便发出请帖,请宾利先生来家吃饭。
贝内特太太早已计划了几道菜,好借机炫耀一下她的当家本领?”比较两种译法,笔者认为后者更为显得符合原文的意思,而且用词更加符合中文阅读的习惯,简单明了而又译到了要点。其实通过阅读全文我们也了解到贝内特太太就是一个趋炎附势,爱面子好炫耀的女人,这一点正符合她的性格。但燕山版的译法我认为显得过于生硬,语言上有些拖沓,而且没有完全表达清楚作者的原意,只是死板地将原文中的词语套译成中文,没有传神的用词。另外这段原文的开头虽然没有提到发请帖的人是谁,也没有提到谁被邀请了,
这是英文与中文习惯及语言风格的不同。但为了符合中文读者的习惯,应当恰当地加上双方姓名,这样一来才能使中文在行文上更加流畅,阅读起来更清楚而没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