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
重工/船舶
石油装备
安防/智能系统
新能源/环保
冶金矿业
化学化工
五金配件
教育培训
旅游文化
笼统地讲,因为没有能力读原著,所以才读翻译作品。但是细细说来,原著包括许多语种,能读一两种、三四种或更多种的,当然不乏其人;任凭什么语种的原著都能阅读,恐怕世间难得。那么大多数人就还要读译作,不过我们读的是“某译中”,他读的是“某译英”或“某译法”就是了。问题只是在于我们的译者,于“译事三难信达雅”之一、二或全部,也许不及英译者或法译者做得那么好。
其实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翻译作品很容易“蒙混过关”。因为我们只要求它的中文能让人看得下去就行了。平常朋友们问:“这书翻译的怎样?”也是指的这个。可是现在很多翻译作品,中文实在太差,简直不能容忍。从这一点来质疑翻译质量,本来是很可笑的;但是这个问题实在又很严重。
有人说,现在的译者与过去的译者的最大差别在中文。我读翻译作品,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当下的都有,相比之下,过去的译者外语未必非常好,但是中文表达能力的确要强一些。我想如果提一个最低——其实尚且不能算是合格的要求,我们的译者应该把中文搞好一点,争取做到文通字顺。“信、达、雅”,我觉得至少要信,尽量能达,雅则求之不得。其实不如把后两条一并归为一个“通”字。通才能达,通也就是起码的雅了。如果不通,甚至谈不上信。我们现在许多译本,连这个都做不到。我没有读过这样的译者自己写的文章,不妨武断地讲毛病一准不少。我怀疑他们既想不清楚一个意思,也不能把想的意思清楚地写在纸上。
谈到通,本身还有一个程度问题。读者在阅读时,凭借一己理解能力,多少也能弥补一些。可是费神去猜,总不是办法;且超过一定限度,也就无从揣测。有的译文通倒是通的,可顶多是达,谈不上雅。读到这种地方,不免替译者惋惜。
可以顺便谈到台湾译本的引进问题。现在很多出版社都在干这件事,也许容易操作,收效也快。在我看来,这不过是权宜之计。确实有很多好的书目,台湾已经翻译了,我们这里一下子翻译不出来;但是对于台湾译本在这里通行的可能性,似乎不宜期望太高。因为无论语言习惯,译名标准,都有很大差异。引进台湾译本,有赖于胜任翻译的人士仔细校订一遍,这个工作量未必比重新翻译一本书要小;可是若不做这一番工作,读者恐怕会为译文诘屈聱牙,译名莫名其妙所苦了。
重复翻译的问题,也是常常提到的。当然不能规定一本书只有一个译本,但是若说重复翻译就意味着后来居上,那也不对。重复翻译不能一概否定,但这应分为两种,一是有意识的,一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重复翻译,是为了提高翻译质量还是为了赚钱,姑且不谈。无意识的重复翻译,乃是根本就不知这部作品早已翻译过来。类似这样的事情,译者,编辑,还有咱们那些专家,都应该负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