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除了写诗,我也
翻译。
翻译也是一种文学批评。很多诗人做翻译,这是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一个奇特现象。
国内现在带进来的诗歌新信息特别少,很多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外有很多翻译工作室,各国的诗人们在一起,将自己的母语作品翻译成英文,然后在英文的基础上转换成对方国家的语言。其实国内也可以参考这样的做法。
赵振江(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几个西语国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差不多都是我译的。
西班牙语研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马尔克斯热的时候,翻译西语小说的比较多。但实际上,魔幻现实主义,在拉丁美洲是一个很边缘的文学类型。
金鹤哲(哈尔滨工业大学韩国语系副教授)
韩语诗歌被翻译成中文的不超过10本诗集。韩国现代诗歌特点,一个是个人情感色彩浓厚;二是有一种“恨”的情节,这个跟历史原因民族特色有关系。
金光圭的《模糊的旧爱之影》就是比较好的韩国诗歌。金素月的《金达莱花》可以说是韩国家喻户晓的诗。现在韩国国内比较有名的诗人,就是诺贝尔获奖呼声最高的高银。
汪剑钊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认为译诗是一次冒险的恋爱。原文就是闺中少女,译者就是她的追求者,为了追求她,我必须好好琢磨她,了解她。我自己也要储备自己的财富,比如我的语言能力,理解力,诗歌的感受力,要配得上她。这样两者之间就会产生爱情。真正的译诗是一场成功的恋爱,两者相亲相爱,进入婚姻的殿堂。译诗是爱的结晶,他既不是母亲也不是父亲,身上带有父亲和母亲的遗传密码。
薛庆国 (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