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剧、英剧的同学们都受过“来历不明”的字幕组的恩惠,这群
翻译团队,在给我们免费贡献他们的劳动力和知识。大部分人肯定会说,免费?不可能的,字幕组肯定有回报,你看那些微博大V,随便说几句俏皮话抖个机灵都是有收入的。
这个怀疑算是合理。他们基本上不是专业的翻译人士,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和持续的热情,做一件没有任何物质回报的事。这的确不是很好理解。据相关报道,字幕组翻译一集片子,来回看剧看七八遍是常有的事儿,有人一翻就是八小时,中途不吃不睡;在新一季热门剧开播放时,一大拨人就会跪在字幕组头儿面前,哭着喊着要求把夏洛克、提利昂、摩斯等的戏份分给自己。
他们为什么对一份完全没有收入的工作这么投入?这些组织中为什么鲜有专业翻译人士?
德西效应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心理研究专家爱德华·德西在1970年做的一个实验,可以解答这两个疑问。
这个实验道具是7块形状各异的木头,只有一种方法能把它们拼成一个大立方。他招募了一群学生志愿者,分三次来进行实验。
第一次,志愿者的任务是把七块木头拼成大立方块,无偿的。志愿者很快就投入到玩木头游戏中,即便过了8分钟规定时间,许多人还在兴致勃勃地继续拼。
第二次,志愿者被分成了两组,还是原来的任务,但第一组仍然是无偿的,而第二组一旦拼成功会有一美元奖励(当时一美元对学生党来说很大的)。结果,第二组志愿者拼得更积极了,花的时间也更多。
第三次,实验又恢复了第一次的游戏规则。爱德华发现,那些在上一次实验中得到一美元的学生,在这一次实验里,积极性和花的时间减少了一半。
由此他得出结论,为了兴趣而做事和为了报酬而做事是截然不同的。动机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能让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回报,而对外在动机来说,回报来自于行为之外,而非行为本身,也就是给钱就干。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这就是德西效应。
给钱反而不干了
所以,字幕组成员就像爱德华第一次实验里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没带着赚钱目的,在共同兴趣的驱动下,心甘情愿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花上大量时间,还不觉得这是在花时间。
在一个目标明确、性情相投、智力对等的团队中,个人的兴趣很容易会被分享的喜悦,团队成员的认同以及个人能力的磨练进一步激发,这些是字幕君愉悦感越来越强烈的来源。
而专业翻译人士呢,他们的日常工作已经对字幕组这种同仁团队产生了驱逐效应——老子日常工作就是收人钱财,给人翻译,吃饱了撑着才会下了班还去干不收钱财,给人翻译的活儿呢!
其实,国内一线字幕组常常会收到各大视频网站的“招安”邀请,但迄今很少有字幕组接招,原因一是视频网站能给的钱实在坑爹,二是即便钱给到位,许多字幕组成员也表示不愿意。理由是,收了钱,就要定时定期完成任务量,时间不自由,也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