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
重工/船舶
石油装备
安防/智能系统
新能源/环保
冶金矿业
化学化工
五金配件
教育培训
旅游文化
有翻译就有误译。
我读过一位欧洲汉学家译的李白的《将进酒》,他把“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译成“朋友,难道你家里没有镜子,看不见你的头顶已经飘上白雪?”他显然是把“高堂”误解为“家里的厅堂”了。
我记得我们一位著名的普希金专家译普希金的《纪念碑》,也曾把“民族”误解为“语言”。当然这样的误译好像也无伤大雅。
但也有不少翻译上的分歧,是源于对应有之义的见仁见智的不同选择。
如19世纪俄国剧作家格里鲍耶陀夫的代表作《Горе оτ ума》,在我们俄语学界有两个译名——《聪明误》和《智慧的痛苦》。两个译名都可以成立,但要我选择我会选择《智慧的痛苦》。此剧主人公恰茨基最后满怀悲痛逃离莫斯科,他的“痛苦”来自他的高出众人一头的“智慧”。“智慧的痛苦”乃是超越历史时空的人生困顿。哈姆莱特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莱特的痛苦也是“智慧的痛苦”。司马迁《屈原列传》里的渔夫问披头散发、行吟泽畔的屈原为何这么“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的痛苦分明也来源自“众醉独醒”的“智慧”。
有的译名的选择余地也就更大了。比如,亚里斯多德《诗学》里给悲剧下定义时用的“卡塔西斯”(Katharsis),就可以有很多翻译上的选择。“净化”说是最通行的。但我国古希腊文学研究的老前辈罗念生先生在《卡塔西斯浅释》一文中写道:“我们姑且把卡塔西斯译为‘陶冶’,把悲剧定义中的‘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改为‘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但最好是不改,仍保存音译,因为意译没有相当的字眼。”
而我们古希腊文学界的后起之秀陈中梅则在他的《诗学》译著中发表了另外一种见解:“悲剧之所以引发怜悯和恐惧,其目的不是为了赞美和崇扬这些情感,而是为了把它们疏导出去,从而使人得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健康的心态。”因此,他把悲剧定义的最后一句话翻译成“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净化”说、“陶冶”说、“宣泄”说还没有穷尽“卡塔西斯”的精神内涵。台湾王士仪教授在他的专著《论亚理斯多德〈创作学〉》(2000年)一书中,对“卡塔西斯”作了前无古人的第四种解释——“救赎”说。他既不从宗教角度,也不从医学角度,而是从悲剧本体的角度来解读“卡塔西斯”。他认定悲剧名作《俄狄浦斯王》是亚氏给悲剧下定义的文本依据,而这出悲剧的要旨是:在冥冥中犯下“弑父娶母“罪行的俄狄浦斯王,最后以自残的自我惩罚来赎自己所犯的罪过。这样,王士仪先生就把悲剧定义的最后一句作了这样的译述—— 悲剧行动经过哀怜与恐惧之情完成补偿(或弥补,赎)了那些前面情感(哀怜与恐惧)受难事件的罪。
“救赎”说尽管是王士仪先生的一家之言,但却深得我心,因为与我对悲剧精神的一种理解暗合。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京剧《曹操与杨修》的剧评。我想说,此剧的一个意义,是曹操第一次在戏剧舞台上以悲剧人物出现;我想说,杀人者的悲剧,是在杀人者的良心发现有了悔罪之意开始的。
我不是研究古希腊文学的人,对于“卡塔西斯”诸多诠释,我不必择一而从,反倒可以广为吸纳。今年3月,悲剧《青春禁忌游戏》在北京同时上演和出版,我为这个戏写了文章。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戏剧的奇迹是这样出现的:当恶膨胀到极限的时候,人心里埋藏着的善的种子开始苏醒,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中的卡塔西斯机制开始启动,人们通过哀怜与恐惧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在良心上得到救赎。而我们读者与观众也体验到了崇高悲剧的心灵净化过程。
又是“情感陶冶”,又是“心灵净化”,又是“良心救赎”……我想把卡塔西斯一词翻译上的诸多歧义集拢在一起,表达我理解中的深广的悲剧精神的应有之义。
《中华读书报》推荐优秀外国文学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①“名著名译插图本60种”:《汤姆叔叔的小屋》【美】斯陀夫人著王家湘译、《爱伦•坡短篇小说选》【美】爱伦•坡著陈良廷译、《飘》(上、下)【美】米切尔著戴侃、李野光、庄绎传译、《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朱海观、王汶译、《克雷洛夫寓言》、《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著罗念生,王焕生译、《荷马史诗•奥德赛》【古希腊】荷马著王焕生译、《十日谈》【意】薄伽丘著王永年译、《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著杨绛译、《基督山伯爵》、【法】大仲马著蒋学模译②“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③“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