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
重工/船舶
石油装备
安防/智能系统
新能源/环保
冶金矿业
化学化工
五金配件
教育培训
旅游文化
随着大量的外国影视作品的涌入,如何翻译好外国影视作品,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现在许多译者不顾剧情内容和人物性格的乱译,或者不弄清楚原意而误译的情况相当严重,加上网上传播和媒体炒作,以讹传讹,要改正都很难。本文“抛砖而引玉”,盼行家们一起来探讨,解决这一课题。
在第58届艾美奖竞逐中落败的美国热播电视系列剧《绝望主妇》,在引进我国播放时被译为《疯狂主妇》,有人认为改得好,其实是败笔,因为违背了原意。其原名The Desperate Housewives强调当今美国主妇们在性别歧视和“大男子主义”肆虐下的绝望心态,连第一夫人劳拉也自称是“绝望主妇”,照原意译“绝望”,比较深刻,而擅自译成“疯狂”,比较肤浅,因为“疯狂”只是“绝望”衍生的一种行为。
第78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救赎》,最早在港台和网上被译成《黑帮暴徒》,把两个近义词放在一起,已经不妥,加重贬义,若联系剧情,则更有美化之嫌。查一查《英汉大辞典》,Tsotsi原指非洲黑人居住区里的小混混,跟剧中人的身分吻合。
同样,第71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American Beauty》,迄今仍被误译为《美国丽人》或《美国佳丽》等,须知该片主人公是位中年男子。该英文的原意是红玫瑰,喻指主人公的性幻想。
时下,乱译、误译的现象相当普遍。随着大量的外国影视作品和光碟的涌入,如何翻译好外国影视作品,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现在许多译者不顾剧情内容和人物性格的乱译,或者不弄清楚原意而误译的情况相当严重,加上网上传播和媒体炒作,以讹传讹,要改正都很难。另外,受港台译法的影响也颇大,只顾宣传效应,结果千篇一律,什么《XX任务》、《XX第六感》、《XX追缉令》、《神鬼XX》、《终结XX》等泛滥成灾。
什么是标准
外国影视作品的翻译,基本上同文学作品的翻译一样,不外分为直译和意译。至于这两种翻译有什么标准,依笔者之见,一个世纪前著名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至今仍有一定的权威性,仍可供我们遵循,从而使得外国影视作品的翻译规范化。
中国翻译界对“信、达、雅”这三个标准一直有不同的解释,争论不休。笔者觉得不妨简单实用一些。“信”指准确,忠实原文,力避强加或过分润饰。“达”指达意,要求把原文的深刻含义、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写的诗情画意、话语的幽默感和所用的修辞手法等尽可能地表达出来。“雅”指风格,要求把原作者的个人风格呈现出来,这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迄今只有草婴翻译的肖洛霍夫作品、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等少数例子才达到。
外国影视作品的翻译如果涉及的不是剧本而是配音的,则同文学作品的翻译有些不同。对白的译配必须考虑到口型、时间及效果等因素,允许在保留原义的前提下有稍大的改动,允许导演和演员的润饰。我国译制外国电影历史悠久,从上世纪10年代起,经过了当场口译、中文字幕、译意风和配音等几个阶段,特别是上世纪30——40年代美国影片和50年代欧洲影片的大量涌入,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像上海电影译制厂对有些外国影片的译配,甚至可以说达到了“雅”这样的高水准,连原版本的外国影星们都赞不绝口。
目前世界上流行两种做法:不谙英语的人较多的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一般都用母语译配;谙熟英语的人较多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一般都打字幕。美国发行海外的影片,长期以来是由好莱坞各大片厂出钱,会同所发行国家一起,译对白本,找导演,挑演员,将英语拷贝译成四种语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但后来发现效果欠佳,所发行国观众听不到好莱坞大明星们的“原声带”,所以现在也采用打字幕的做法。但不管是配音还是打字幕,上述“信、达、雅”标准都必须遵守,否则观众要提抗议的。
片名如何译
影片的片名犹如商店的门面,是一个“能指”的符号,既要吸引眼球又要如雷贯耳,被观众牢牢记住。外国电影现在在片名上趋于平实化,大都不耍花招,往往用一个人名或地名,一个普通词组来当片名。而汉语(中文)十分精炼,讲究比兴和韵律,受传统翻译、尤其是鸳鸯派翻译的影响,长期以来十分注重片名的形象化和成语化。翻看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我国上映的外国影片的片名,三字、四字、五字式的画龙点睛译法比比皆是。三字如《红菱艳》、《金石盟》、《荡寇志》等,四字如《翠堤春晓》、《魂断蓝桥》、《出水芙蓉》、《一曲难忘》、《红楼金粉》、《孤星血泪》、《相见恨晚》等,此外还有《盲女惊魂记》、《乱点鸳鸯谱》、《天涯何处无芳草》等,都是佳译。其中三字化、四字化译法比较流行。这主要是因为言简而意赅,例如格雷戈里·派克主演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缩译成《雪山盟》、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莎布丽娜》缩译成《龙凤配》,奥斯卡奖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缩译成《沙漠枭雄》。近期外国影片片名译得好的也有,如——
《The Madison Bridge》,原名《麦迪逊桥》,现译为《廊桥遗梦》,既点出剧情地点,又简括整个故事的结局,妙哉!
《Unforgiven》,原意:不可饶恕,若作为中文片名,太平淡,现译为《杀无赦》,既上口,又有杀气,符合影片内容。
《Untouchable》,原意,不可触摸,该片讲四个斗黑帮的义士,译成《铁面无私》较贴切。
《The Mission:Impossible》译成《碟中谍》,真是译得好。但现在第3集里已不是电脑斗敌的故事,再照译恐怕不妥。片中伊桑领导的特工小组叫“不可能任务”(IM)小组,若用它译成片名,尚可考虑。
现在我国内地一些电影发行人员在取中文译名时颇受港台译法的影响,也玩弄起文字和流行来,像广告那样大加发挥。那么港台对外国影片片名的翻译有什么“绝招”呢?其一是:脱离原名,自由创作。例如让·雷诺主演的《Leno》,香港大胆易名为《这个杀手不太冷》,点出了男主角的温情一面。再如《Ghost(幽灵)》,香港片名《人鬼情未了》,台湾片名《第六感生死恋》,均凸现了男女主角的依依不舍深情。这些译法均被内地所采纳。其二是:玩同音字或流行语,在这类译法中,香港偏爱中文同音字,而台湾认为用流行语比较酷。例如柯林·法瑞尔主演的《Phone Booth》,直译《电话亭》,但港台都拿具有时代感的手机来做文章,一译《来电险事(来电显示)》,另一译《绝命铃声》。今年8月份在内地上映的《Whena Stranger Calls (当陌生人来电时)》,亦译成《来电惊魂》,尚可。其三是:香港爱用中英文混杂的片名。金·凯瑞主演的《The Truman Show》,在香港上映时的片名为《真人Show》。奥斯卡双冠后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新片《The Devil Wears Prada》,在内地的报刊和网上已经以《穿Prada的女魔头》译名频频出现,估计是受此招的启发。其四是:流行“罐头片名”,主要是给系列片配上系列译名。例如香港在现有的20集007电影的译名前都加上“铁金刚”,这让观众一看便知正宗的007来了。目前在内地上映的《Cars》,译名为《赛车总动员》,其中所加的“总动员”显然是承袭了迪斯尼与皮克萨合作拍的一系列立体动画《玩具总动员》、《虫虫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的译法。
对白如何译
对白是影片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外国人和中国人在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生活习惯也不相同,因此对白的翻译难度较大。至于对白为了配音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最近上海电影译制厂给《加菲猫2》加进十多处流行用语,如“移爽”、“顶你”等,如此创新难能可贵。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翻译电影剧本的体会,认为对白在翻译时一定要紧扣人物的性格,紧扣人物当时的心情,在遣词造句和语气表达上多下功夫,力求性格化和口语化。同时要兼顾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说话习惯。笔者发现,外国的文艺片里名言颇多,含有人生哲理意味的名词颇多,翻译时务必多琢磨、多推敲,尽量用一种近似格言的形式呈现出来。
美国电影学会(AFI)去年评选出“美国电影史上一百句最佳台词”,并称它们已经成为美国语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排名第13的一句:“Love means never having to say you’re sorry。”它也是《爱情故事》的宣传用词,现已被传诵为爱情名言。我国的普遍译法是“爱意味着永不说抱歉(或对不起)。”该片描述名门出身的奥立佛爱上劳工的女儿珍妮佛,两人冲破门第结合在一起,谁料珍妮佛患上绝症,跟痛苦万分的奥立佛诀别。此台词在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因吵架而出走的她对着赶来找她的他边哭边说的,是她向他表明自己的忠诚,也提醒他不可懊悔;另一次是他失去她后对着自己父亲语气肯定地说的,则是他向其父表明自己对这场生死绝恋毫无悔意。由此,应译为:“爱,意味着永远不说后悔。”you’re sorry跟I’am sorry意思不同,后者才是“对不起”。再如排名第1的“Frankly, my dear,I don’t give a damn。”(坦白说,亲爱的,我一点不在乎)”,是《乱世佳人》结尾,白瑞德和郝思嘉生的心爱女儿骑马摔死,他决意离去,她急切地问他她该怎么办时他说的,很符合他的玩世不恭的性格。而郝思嘉永不服输,虽然心爱的男人走了,虽然“塔拉”庄园毁了,但还是倔强地说:“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电影”如何译
翻译既包括外语译成汉语,也包括汉语译成外语。“电影”、“影片”这两个常用词,乍看很简单,但译成英语常常出错,如把“电影频道”中的“电影”以英文“movie”表示,殊不知此词仅在美国常用,在其他国家都不通用。世界通用的则是film或cinema。现在美国也常用film来泛指电影,例如New Hollywood Film(新好莱坞电影)、American Film Institute(美国电影学会)等。“最佳故事片”用英文“Best Feature Picture”表示,也不合国际惯例,现在绝大多数电影节评选的“最佳影片”中的“影片”一律用film。上述picture显然借鉴了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表示法,该奖的主办机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英文名称里的“motion picture”原指活动影片,后转意电影,已属过时术语(该学院成立于1927年),picture现在主要含义是“照片、图片”等。
另外,还有一些常用术语也被译错,应予以纠正——Drama在金球奖和艾美奖中用以区别音乐剧(片)——喜剧(片)类,现在常译“剧情片”,有人甚至提出译“文艺片”。须知“文艺片”已有artfilm一词。其实drama最早是作为古典戏剧的一大类型,即有别于悲剧和喜剧的正剧。故译成“正剧片”未尝不可。
Cinéma d’Auteur法文原指法国“新浪潮”一批导演把摄影机当作自来水笔写作那样拍电影,曾译“作家电影”。但后来美国电影理论家安·萨里斯把该术语引用到好莱坞许多大导演的作品,认为影片乃是导演呈现个人思想观点和风格的媒介,希区柯克和奥·威尔斯、霍·霍克斯的作品均为“作者电影”。因此,再译成“作家电影”,并套到希区柯克等人的头上,显然不妥。
Bollywood——随着世界电影的多极化,如今已出现多个“X莱坞”,此词指印度最大的商业电影摄制基地——孟买。Bo这一词冠正取自于孟买Bombay的前两个字母,故译成“孟莱坞”较妥,既指明所在地区,又凸现它与好莱坞并起并坐的地位。有人译为“宝莱坞”欠妥,尽管它叫得响,但“Bo”对印度人来说并无“宝贵”等意。
总之,我国影视翻译亟须规范化,以防止乱译、错译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本文“抛砖而引玉”,盼行家们一起来探讨,解决这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