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专业翻译公司华博译漆经理整理发布
名篇需佳译瑕疵共推敲
———《故都的秋》三种译本译例比较
张美平
(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浙江杭州)
摘 要: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现有三个英译本。虽然这三种译本都具有较高的水准,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在对三种译本的译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运用实例对理解与表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故都的秋》;理解;表达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6574(2004) 01 - 0019 - 06
对翻译标准的理解,往往是见仁见智的。早在18 世纪末,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AlexanderTytler 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 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2) 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 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1 ] (P14 ,5)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20 世纪30 年代,赵景深等主张以通顺流畅为第一,理由是“辞达而已矣”。70 年代末,刘重德提出了“信、达、切”的翻译原则。综上所述,不论其侧重点如何,
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信”和“达”为翻译之根本,也就是当今译界大多数人所赞同的“忠实、通顺”,即译文的语言既要准确地表达原文, “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又要通顺易懂, “力求其易解”,
两者缺一不可。
最近,笔者有幸读到了《故都的秋》[2 ] (P1302 - 304) 的三种英译本。《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1895 ———1945) 的名篇之一。它写于1934 年,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之际。
尽管郁达夫是文学大家,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郁文中的词、句等的表达方式与现在的表达方式难免有些差距,要确切理解并翻译好这篇文章确非易事。三位译者对中、英两种语言都有很深的造诣,倘若按上述的翻译标准来衡量,则各有千秋,瑕瑜互见。从整体上看,王椒升的译文[3 ] (P17 - 13) (以下简称译文1) 除偶尔出现的失误外,语言流畅,给人以典雅、古色古香的感觉,是建立在对原文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佳译。张培基的译文[4 ] (P1208 - 213) (以下简称译文2) 对部分词语的理解好,有不少佳译,也出现一些由于缺少推敲而产生的误译。张梦井的译文[5 ] (P1327 - 331) (以下简称译文3) 表现在技巧的运用较恰当,如长句的翻译,但在表达方面出现的错误似乎多一些。笔者现就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问题,拟对这三种译本的译例进行分析与比较,以就正于译者和广大读者。
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翻译时往往由于理解上的错误或不准确而影响了译文的忠实性,不能正确地传达原作的意义、思想感情和风格。汉译英中,所谓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汉语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对句意和句子结构的理解以及对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 的了解与掌握。翻译中译者必须充分、细致地分析词汇、结构及修辞手段的意义,不仅要明白原作的字面或表层意义,还要充分理解隐藏在字里行间、上下文之间的深层意义。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况且汉语和
英语是差距很大的语言,汉语的许多特点不同于
英语,
不少习惯用法不好懂,这更增添了翻译的困难。现通过实例着重谈谈对词意、句子结构以及背景知识的理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