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专业翻译公司华博译漆经理整理发布
在
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是两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受不同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社会习俗、地缘差异、译者个人的语言素养和背景知识准备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那些母语不是源语的译者而言,要做到完全理解源语所传递的信息殊为不易,正确的表达就更加困难;对母语为源语的译者来说,虽然在理解源语信息上相对有利,但在表达阶段,因为目的语不是其母语,常常举步维艰,不时陷入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的泥淖。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对源语的理解与译语的表达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一条鸿沟。译者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为实现忠实通顺的翻译必须尽可能地将鸿沟缩小,但由于在两种语言之间几乎不存在完全的对等关系,要使之消弥于无形只能存在于译者追求尽善尽美译文的理想之中。而一旦这种鸿沟超出了一定的度,
就难免出现欠额或超额翻译。关于这点,许崇信教授曾有过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在列车的运行过程中,几乎无法避免车体的上下抖动和左右摇摆,
在这种抖动和摇摆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不影响列车的顺利运行,只有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才会发生列车出轨或倾覆的事故。翻译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么,如何界定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呢? 换言之,如何弄清评价译文标准的“度”呢?
曾经翻译过《红楼梦》的英国翻译家霍克斯(D. Hawkes) 认为,译者必须将他们的忠诚一分为三:一份给作者; 一份给读者; 一份给文本自身。
为了更明晰地说明问题,尤金·奈达( Eugene Nida) 将三者合一,统一为“译语读者的反应”。奈达理论的新意在于他将关注焦点从信息的形式转移到了读者的反映上面( The new focus has shifted fromthe form of the message to the response of the receptors) 。我们认为,在没有更好的译文评价标准出现之前,不妨将译语读者的反应作为界定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度”。这一反应必须和原语读者在源语环境中对文本信息所可能产生的反应相比较。因此,翻译作品的正确性如何,应当由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普通译语读者所正确理解来决定。更进一步讲,译者不应仅满足于让读者理解译文信息,而且必须确保读者不产生不解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