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专业翻译公司华博译漆经理整理发布
另外,在
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和歪曲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对汉语成语“雨后春笋”的翻译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个成语在众多中国人心目中造成的印象鲜明而亲切,因而其寓意也深入人心。“春笋”就是一个文化意象,描述了事物蓬勃发展、兴旺向上的景象。但是否把“春笋”直译为“bamboo shoots”呢? 竹子于英国人是陌生的、罕见的,“bambkoo”更是一外来词语。若照此直译,这个成语便无法在英美读者中引起同样的联想和共鸣。于是,汉语中的“春笋”在
英语里被转译成了“蘑菇”(mushroom) ,以求传达相似的意义。然而,“雨后春笋”是绝对的褒义词, 而“mushroom”是中性词,甚至隐含“速灭”的意思。可见,这样的处理只能使两中语言中的文化意象达到一个部分对应的效果,这里的可译也只是一种相对的可译。
唐朝诗人孟郊的《古离别》最后两行“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巧用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临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希望丈夫不要步司马相如后尘的愿望。Fletcher 将这两行译作“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anger me , / But that another steals your heart away. ”显然,对“临邛”这一文化意象的处理使译者感觉棘手,因为将它直译无法在译文读者群中引起联想和共鸣,所以译诗中略去了“临邛”一词,
而直接将该意象所包含的信息径直译了出来。但这一省略却使意思表达过于直白,不符合人物性格,原诗的含蓄风格也荡然无存。这样的译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实质是释义多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