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然而当前一些学术
翻译工作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大量外国学术著作的中文版语言晦涩难懂、水平不高、错误频出,让许多学者感叹根本“读不懂”。学术译著问题频发原因何在?按照怎样的原则才能做好学术翻译?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部分译著“不内行”
几十年来,中国学术翻译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吕世生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与西方的接触不断增强,国外学术著作的中文译著在规模、数量和范围上,都有很大增长。大多数译著都较为完整地传达了原作的精髓,促进了学术交流与沟通。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许钧表示,中国的学术翻译与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直紧密结合,从《天演论》到《共产党宣言》等,国外著作的中译本在时代潮流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受访学者认为,学术专著的翻译出版一方面具有学术性,另一方面又是专业的翻译工作,针对学术译著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必须进行具体分析。许钧认为,当前我国的学术翻译在作品选定、术语翻译和专业化等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缺乏目标性规划和引导,使得各种未经分析批判的西方作品进入国内;学术术语的翻译不够严肃认真,部分作品的翻译工作并非由本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承担,译著显得“不内行”。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表示,学术翻译的质量问题,需要综合译著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等多种因素来考量,而非进行简单的今昔比照和点评式断定。当前读者的知识水平、对译著的要求都大幅提高,读者的外语能力不亚于译者,批评的平台较之以前也广阔很多。这样的学术翻译批评是有益的,同时也容易给人们造成“学术翻译质量下滑”的印象。
多因素导致学术译著质量不高
译林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王理行表示,学术翻译涉及多个环节。就译者而言,理想的情况是专业与外语均非常优秀,但在现实中,可能部分译者具有较好的学术功底但外语水平一般,也可能有些译者外语水平出色而专业知识不够;有的译者从事学术翻译是基于兴趣,也有的是为完成任务。吕世生表示,学术著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译者对翻译的原著及其专业领域有深刻理解。同时,即使是专家,如果没有受过较为系统的翻译训练,也容易在翻译的表述上存在问题,使得翻译作品欧化句式堆叠,有强烈的“外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