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昨日本报刊发的《
英语老师调查街头
翻译挑错近200处》见报后,不少热心市民给本报打来电话献言献策。昨日,记者相继采访了大连市民政局、城建局等多个职能部门,据了解,目前大连市对于一些公共场所的标志牌、指示牌等牌子的中英文对照,并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各职能部门各自审核并制作。社会学者赵秀山呼吁,大连应成立专家审核组,对各类标识牌的中英文对照进行严格规范。
标识牌中英文对照暂无统一标准
昨日,大连市二中英语老师盛中华再次向记者出示了大量、涉及到大连市一些公共场所的中英文对照翻译的错误照片。记者看到,其中包括景点指示牌、公交站牌、银行网点指示牌等多个牌子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翻译错误。其中一张图为708公交车站的站牌,存在翻译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农贸市场”站点,用fair即可,不需要用复数。“红旗中路”站点,不宜改用拼音“zhongroad”,而应该是“middleroad”。“张家村”站点用了village,但是白鸽湾站点,金家沟站点的“湾”和“沟”,却用了拼音“wan”、“gou”。同一个牌子,翻译标准却不统一,外国人容易看不懂。
据大连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大连市的地名标牌执行的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名标牌)》,里面有详细的规定。但是在英汉翻译方面,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进行对照。据记者了解,一些公共场所的各类标识牌,都是由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各自上报、制作及审核,因此难免会出现翻译不规范的现象。
据市内一家银行的经理介绍,银行及自助银行的各个网点的中英文标识,都是由总行审核后安排综合管理部进行制作及发放。此外,商场、大型超市,各类大小商家也都是自行找喷绘公司进行制作,均无统一的参照标准。
外教:对“中国式英语”不习惯
乔治是市内一所大学的外教,在大连已经生活了多年。乔治告诉记者,最初来大连时,发现有很多公共场所的
英语翻译都不是很规范。有的单词拼写不标准,有的存在语法错误,有的则是明显的“中国式英语”。虽然能读懂大概的意思,但还是会存在一些误会。乔治举例道,在大连的一些酒店、宾馆、超市等公共场所,英语标识相对较少,此外坐公交车时,很多车都只报中文站点,给出行造成一定不便。乔治表示,在大连的达沃斯期间,他也曾看到过类似的英文翻译不准确的现象,主要以拼写错误和各类翻译错误为主。
建议
设计标识时应找专业人士审核
对于中英文翻译对照的问题,辽宁省社科院教授张思宁表示,相关职能部门在设计路牌、指示牌、标识牌之后,应该让在连的专业英文翻译或外国人进行审核,并提出建议。此外,也可以将准备做好的中英文对照做一份问卷调查,听听网友的意见,这样才能做到翻译准确。张思宁认为,公共标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是文化、社会历史的问题。从事这个工作的人需有中外交际的背景,而不仅仅是学过多少外语、考了几级,“只有让中外路人都能接受的翻译,才是专业的翻译。”而对于像商场、超市、餐饮等一些场所,商家在制作标识时,也应该多注意,以免被外国人笑话。
探讨
708公交车站的站牌,存在翻译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农贸市场”站点,用
fair即可,不需要用复数。“红旗中路”站点,不宜改用拼音“zhongroad”,而应该是“middleroad”。“张家村”站点用了village,但是白鸽湾站点,金家沟站点的“湾”和“沟”,却用了拼音“wan”、“gou”。
社会学者
整改将是长期过程
社会学者赵秀山认为,这种中英文对照翻译错误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早在8年前,自己的女儿就曾带领高校的学生做过一番调查,发现大大小小超过30处错误,但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一方面是负责设计标识牌的专业人士水平不高,一方面是社会大众普遍的英文水平还比较低。对于大连来说,作为一个开放的旅游城市,在翻译上更应该规范点。赵秀山认为,现在社会上方方面面都越来越现代化了,但标识文字做得还不够现代,这是个社会问题。
赵秀山表示,对于不规范的英语标识进行纠错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应给予重视。“将这些被挑出错误的牌子进行分门别类,各个职能部门分清责任,在自查的基础上,组织外语专业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尽快改正不规范和错误的英语标识。”赵秀山表示,统一公共场所英文标识,政府管理机构应同研究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这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快速解决,在整改过程中,应成立专家组,进行严格规范。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齐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