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
重工/船舶
石油装备
安防/智能系统
新能源/环保
冶金矿业
化学化工
五金配件
教育培训
旅游文化
第二类问题,是中国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术语,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语言习惯,如果我们简单化翻译的话,往往会给外国人带来困惑。我们的记者在用英文表达这些概念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字面上给予对应的翻译,而这种字面上的翻译所产生的词往往让外国人听了以后觉得很奇怪,觉得怪怪的,他们有些觉得看不懂,有些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但是很不顺耳。我们看一个例子“劳动力富余率”,我们看翻译“redundancy rate of labor force”,我们中国人觉得很清楚,但是老外他在修改的时候他就问了这“redundancy rate”是什么?他没听说过。这就说明了有些我们想当然的翻译,不是外国人所接受或者他们所习惯的东西。
再看一个例子,“稀缺资源”,这也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说法,尤其有些官员专家喜欢用新词,很时髦,但是这些词在外国人看起来,不一定是他们所能习惯和理解的。所以“稀缺资源”他们觉得不太好理解,因此就进行了修改。“市场化运作机制”,这是我们天天都能听到的话,对于这句话,记者写了这么一句话,老外就提出疑问,首先marketized investment他们不懂什么意思,对此提出疑问,进行了很好的修改。
有些话说完以后,不知道真实意思是什么,可能是这个解释,也可能是那个解释,所以当老外问我们这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们想是这个意思。所以,经过交流以后进行了修改,这样才比较合适。
还有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叫做“运作模式”,我们想当然就会译成“operation mode”,这个词常常是人们挂在嘴边的,但是写在新闻报道里,很多时候我遇到这种情况,“模式”很难翻译,不知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含义。所以,老外就这样修改,就是“operation”就完了,没必要加上“mode”。至少我想说明的问题,有些我们想当然的东西,不一定是老外所能接受的。
再看一个很常见的词,“恶性竞争”,我们学英文的人一看,很自然就想到“malignant competition”,老外说很自然联想到恶性肿瘤,所以对他们来说谈到市场竞争的时候,更习惯的用语是“cut—throat competition”我觉得这个基本上是比较贴切的反应了竞争本身的恶性,当然了,恶性可能有一些恶性循环在里面,有这种连锁反应的意思在里面,但是作为新闻报道,我们没法把那些太全面的东西写出来。
再讲一个例子,是大家所熟悉的词。“社会资金”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很自然地翻译成“social funds”,老外问我们是什么意思?我只能猜测指的是私人资金,所以经过我们的讨论以后进行了修改。其实,这里的社会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概念,他可能是指的个人,但是也可能包括有私人企业,不光是个人,甚至包括集体企业,还有可能甚至是公有制的企业,它的资金也属于社会资金,这就很难翻译了,所以我所能想到翻译比较长,就比较多了。这也让我想到关于社会,有时候我们开车到有些地方去,会看到这样的标牌“社会车辆请勿入内”,它的翻译其实外国有现成的说法,叫“Employees,parking”,他们甚至有可能加上一句恐吓的话“other willl be towed away”。
再举个例子,马上春天到了,人们到香山去看桃花,香山就会禁止通行,离得很远,就搁着个牌子“社会车辆请绕行”,这个“社会车辆”拿刚才的翻译就不行了,都不合适,它所指的是除了警车、消防车或者是公园自己的工作车辆的其他车辆,包括政府车辆都属于社会车辆,这时候就很难翻译了。